近日,高速交警充分发挥数据力量,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疲劳驾驶等各类危害冬季交通安全的“隐蔽”交通违法行为,长途驾驶时,身体“电量”容易触底,交警在此为广大驾驶人支招,利用20分钟即可“充能”,做到有效休息。
1月15日10时17分许,高速支队唐津大队交警通过智慧公安交管系统推送信息发现,一辆存在疲劳驾驶交通违法嫌疑的重型半挂牵引车正沿长深高速公路行驶。得知情况后,该大队巡查交警很快在汉沽服务区内找到该车。交警核实确认,该车驾驶人已连续行车约10小时,开到汉沽服务区时才想到停车休息,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疲劳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对其予以罚款100元、驾驶证记3分。
“车里暖风开的挺大,确实有点困了,幸亏交警把我拦住……”接受处罚后,他在交警的要求下前往附近安全位置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再继续前行,保障行车安全。
相关研究显示,疲劳会令人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疼、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对周边情况的判断力和确保安全的反应力减弱等现象。当驾驶人达到高度疲劳状态时,其所驾车辆的平均速度、最大或最小车速都会增加,且车速稳定性降低,甚至会进入短时睡眠,导致车辆完全失控。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仍勉强驾驶车辆,危险后果可想而知。
统计数据表明,疲劳驾驶是长途行车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对于货车和旅游等长途客车来说往往后果严重。相对于普通车辆,个别专业运输车辆驾驶人、车主为追求经济效益,往往更倾向多拉快跑、连续驾驶时间更长,驾驶人更容易发生疲劳驾驶违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更加明确,不得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因此,疲劳驾驶不仅是驾驶人自己的事,而是一种关乎交通安全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长期以来,专业运输车辆是公安交管部门对疲劳驾驶违法行为的重点监管对象。全市交警充分运用智慧科技管理手段,精准发现和依法查处机动车驾驶人疲劳驾驶交通违法行为,并持续加大路面拦检和源头管理力度,及时为驾驶人远途出行中的“冬眠”危险敲响警钟平均摩擦半径。
发生疲劳驾驶违法行为,驾驶车辆类型为中型以上载客汽车或危险物品运输车的,公安交管部门依法予以罚款100元,驾驶证记9分;
驾驶危险物品运输车辆以外的载货汽车构成疲劳驾驶交通违法行为的,依法予以罚款100元,驾驶证记3分;
驾驶货车、中型以上载客汽车以外的机动车构成疲劳驾驶交通违法行为的,依法予以罚款100元。
交警在查处疲劳驾驶交通违法行为过程中,很多驾驶人都表示,在行车中已感觉到了劳累,甚至出现不想说话、情绪不佳、没有胃口、思维迟钝等状态。其实,这是身体在告诉长时间驾驶的人:身体电量已经触底,需要充能和休息。
公安交管部门提示广大驾驶人,驾驶人要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自己的体能能够支撑的驾驶强度,在途中同步参考“逢三进一”原则(指如果已经连续途径两个服务区没有停过,那么第三个服务区,就要进去休息一下),在疲劳感产生之前就进服务区休息。
同时,日常用车频繁、驾车需求多的驾驶人,应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从自身管理入手降低事故风险隐患。首先高枝剪,睡眠时长、睡眠质量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驾驶人在长途行车前一天,可有计划地保障6至8个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且宜提前一小时入睡,在睡前洗个热水澡放松身心等,提升睡眠质量。
如果驾车远行前一晚的睡眠质量不太好,或者睡眠时长不够,更要注意在行车途中每隔3个多小时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在此期间选择以下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方式休息,能有效消除困意、缓解疲劳、补充精力:
一是短睡型休息。即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安全地带停车后,选择安静、温暖的地方闭目养神,切勿让刷手机、闲聊等占用宝贵的休息时间,而是尽量让自己投入“短睡眠”状态。同时也提醒大家,在服务区休息时避免大声喧哗吵闹,为自己和他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二是运动型休息。久坐伤身,从驾驶位走出,站到车外扭扭脖子、伸伸懒腰、转转胳膊、摆摆腿,放松僵硬的关节、缓解紧绷的肌肉,可以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身体休息、减轻身体疲劳感,帮助恢复活力。同时总反力,户外阳光照射能促进人体中维生素D的分泌,缓解长途行车中的眼睛疲劳,调整紧张心情疲劳。
三是饮食型休息。疲惫时摄入咪唑二肽,能够帮助人们对抗疲劳,鸡胸肉是咪唑二肽含量较高的食材。当行车中有疲惫且饥饿的感觉时,可食用鸡胸肉排、风干鸡肉条、鸡肉肠等鸡肉类食品,有助于缓解疲劳、快速恢复体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齿根圆直径。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