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国资委圆桌会,并作题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展望”的主旨演讲。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于3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主题为“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
翁杰明指出,中国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成长,在竞争中发展,在与市场经济不断融合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系统集成、纵深推进,在公司制改制、国有企业功能分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解决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重要成果,有力推动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开放合作,让国有企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的活跃力量。
论坛期间,中国华能董事长舒印彪,中化集团兼中国化工董事长宁高宁,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陆益民,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招商局集团总经理胡建华,中国中车副总裁王军等央企代表,分别围绕“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释放消费新势能”“全球供应链:平衡安全与效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主题进行发言、交流。小新为您带来精彩观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社会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分组会上,舒印彪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电力行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将承担主力军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新能源实现快速发展,电能替代效果显著,“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推进,特高压有力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电实现清洁高效利用,86%的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舒印彪提出,再电气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实施再电气化,就是在能源生产侧实现“清洁替代”,在能源消费侧实现“电能替代”,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他指出,按照双碳目标,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将发生变化,从高碳电力系统,变为深度低碳或零碳电力系统;从以机械电磁系统为主,变为以电力电子器件为主;从确定性可控连续电源,变为不确定性随机波动电源;从高转动惯量系统,变为弱转动惯量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将具有四个方面基本特征:一是广泛互联,二是智能互动,三是灵活柔性,四是安全可控。
舒印彪表示,清洁低碳转型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科技界、企业界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前瞻领域,应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高效率光伏发电材料、新型绝缘材料、超导材料、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攻关CCUS、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虚拟电厂、源网荷储协调运行、主动需求响应、综合能源系统等技术。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国资委圆桌会上,宁高宁表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有中国特色的,需要放在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模式中联系起来看,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改革问题,与中国整体改革发展的很多方面联系比较密切。
宁高宁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多成绩和成功,特别是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包括我们在改革开放前进道路上坚定“四个自信”,中国国有企业一直参与其中并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要保持国有控股的性质,不能把国有企业改没了,因为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是从过往改革的经验来看,试图把国有企业改没的做法都是不成功的。同时,国有企业还可能面临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宁高宁强调,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能不能吸引到最好的人才,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目前我们还有很多改进空间,需要不断深化改革。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国资委圆桌会上,陆益民表示国资委主导国有企业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并围绕本企业的改革实践,介绍了中国国有企业如何聚焦专业领域,优化产业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
陆益民表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是逆风和回头浪阻挡不住开放合作的时代潮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特别是2020年以来,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免遭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严重冲击,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开放合作才是应对风险冲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陆益民强调,在未来发展中,将坚定秉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通过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对标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同打造安全可靠、互利互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共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在“释放消费新势能“专题研讨中,王祥明表示,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冲击,经济形态和贸易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最终消费支出占我国GDP的比重仍然接近55%,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决定性的力量。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强大国内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中国有近14亿人口、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随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持续优化,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内需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作用势必会越来越凸显,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强劲的消费能力,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贡献将是空前的、全方位的,也将给华润等国内外企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持续城镇化带来的增量。如果“十四五”末达到65%,意味着每年进城人数仍将达到千万人级的规模,加上人口加速向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转移,由此带来的购物、医疗、教育、住房等消费需求仍将巨大。
二是,供给能力提升带来的增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必须持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如果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势必会影响需求的发展和拓展。
三是,消费结构优化带来的增量。在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以及消费观念转变的带动下,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功能性、多样性、个性化、定制化等需求特征趋于明显;老龄群体扩大,医疗保健、健康养老、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银发经济空前繁荣。
四是,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的增量。大数据、物联网、5G、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不断涌现、高速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又为新技术落地生根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网络约车到共享单车,从电商购物到网络众筹,从移动支付到扫码点餐,由新技术带来的消费新业态正在中国聚集爆发。
在“全球供应链:平衡安全与效率“专题研讨中,胡建华表示,新冠疫情影响非常深远,全球的供应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主要经济体在贸易保护和全球化发展等多方面存在着分歧,这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不确定的风险。
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枢纽,率先成功的控制了疫情,着力加速复工复产,积极畅通国际物流,逆势成就了贸易的增长,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注入了动力和活力,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如何跳出困境?胡建华分享了四点体会:一是完善全球网络是根基,增强供应链连接能力;二是加强运营组织,这是供应链的保障,支撑供应链的安全;三是提升数智水平是能力,改进供应链的服务效率。加快智慧港口、智慧航运、智慧物流体系的建设;四是推动合作共赢,实现供应链协同发展。
胡建华强调,“我们作为全球供应链的组成部分,我们深刻的知道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凝聚最大的合力,才能推动构建新型的国际物流供应链的体系。”
此次疫情会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针对疫情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胡建华分享了三个深刻认识:第一,从集中到分散,全球供应链正面临新的挑战;第二,从效率到安全,全球供应链将迎来新的变革;第三,从开放到合作,全球供应链亟待共促新发展。
“我们期盼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期待着携手共建开放包容、公平合理的全球供应链的治理体系。协力打造全球供应链的共同体,更好的促进互利共赢和发展。”胡建华说。
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专题研讨中,王军表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离不开四个主要的关键因素。一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通过有效规模和开放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装备现代化。二是构建开放协同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坚持市场化,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用户,形成中国轨道优势产业链。三是布局全球创新资源,加强与创新资源优势地区的合作,建立起全球性的创新生态。四是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基于产业发展和研发需求,同步部署技术链、供应链和产业链,保证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第一要强化市场与创新的协同互动。协同互动有两层含义,分别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另外市场也要支持创新。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创新体制机制,要明确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分工与合作,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的比较优势,才能更快速的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的分配机制的建立,完善金融扶持相关的渠道,完善科技服务等等,打通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通道,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
第三,要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新型的创新模式。能够有效盘活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链条的有机重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政府进一步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可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模式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充分发挥大科学时代全过程创新链条的整体能力,打通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制度通道,打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成果转化、金融和市场之间的组织边界限制,打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真正配置资源的渠道。为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要的利器。
第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应进一步加大企业引进各类人才,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快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步伐。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本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主题为“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论坛安排十一场闭门会、七个峰会会场、四十余场正式活动,以全体会、闭门圆桌会、分组研讨会、深度对话等形式围绕“十四五”规划,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美关系回顾与展望,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公共卫生,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探讨。
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在此背景下,论坛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探讨中国2021年经济社会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听取各界对中国发展的建议,阐释中国的发展愿景,增强国际企业界与中国共同发展的信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